为什么我们需要滤波器
随着移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需求的增加,特别是所需带宽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频段用于移动数据(2G至5G)、WiFi甚至简单的电话通话。这些需要彼此适当隔离,以避免串扰和不需要的噪声信号。为了实现这一点,采用了滤波器:这些滤波器仅允许某些频率通过,并且根据频率范围,可以将其分为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
要实现什么目标?
带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允许两个频率之间的大部分能量通过滤波器,同时阻止该范围之外的任何能量(见图 1)。真正的设备从来都不是完美的:插入损耗意味着带内信号的不完美传递,而抑制则量化了带外传递的信号量。这些以分贝 (dB) 表示,插入损耗小于 -3 dB,抑制至少 30 dB 被认为是足够的滤波器行为。
图 1. 典型带通滤波器响应。
如何实现它?
在滤波器中,通常使用具有图 2 所示典型阻抗响应的谐振器。
图 2. 典型谐振器阻抗和相位。
它们以各种拓扑级联,最终以尽可能高的选择性实现整体带通行为。在最简单的情况下,采用所谓的梯形拓扑,如图 3 所示。
图 3. 典型梯形滤波器配置和串联 (Z1) 和并联 (Z2) 谐振器的阻抗响应以及整体滤波器操作。
串联谐振器(图 3 中的洋红色曲线)比并联谐振器(图 3 中的蓝色曲线)具有更高的频率响应,并且并联谐振器的并联谐振频率与串联谐振器的串联谐振频率一致(洋红色曲线相对于蓝色曲线向右移动)。
现在,如果我们考虑只有单级的设置(图 3 顶部的一个 Zs 和一个 Zp),则可以进行以下论证,想象这基本上是一个分压器:
带外(约 2.1 GHz 的左侧和约 2.25 GHz 的右侧)两个谐振器的阻抗相当 - 输出约为输入的一半在并联谐振器的串联谐振频率(下截止,~2.1 GHz)附近,并联谐振器的阻抗变为零,实际上将输出接地,从而显着降低信号在分频点(~2.2 GHz)附近,并联谐振器的阻抗趋于显着增加,而串联谐振器的阻抗趋于零——这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几乎造成短路,同时通过近乎理想的接地隔离开路。这是通带行为在上截止值 (~2.25 GHz) 附近,第 2 点发生相反的情况:串联阻抗趋于无穷大,将输出与输入隔离,并且透射率再次急剧下降此外,并联谐振器的阻抗通常低于串联谐振器的阻抗(洋红色曲线相对于蓝色曲线向上移动)。这进一步增加了带外抑制,因为输出端的分压始终具有较小的值(考虑带外)。
通常使用传输线理论和传播波携带的功率来研究这些滤波器。尽管如此,分压器的类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定性概述。
拓扑
梯形滤波器没有很大的带外抑制,如图 4 所示。因此,可以采用其他拓扑,例如晶格结构或组合的梯形-晶格拓扑(图 5)。
图 4. 各种配置的滤波器响应。
图 5. 滤波器拓扑 (a) 梯形,(b) 晶格 (c) 梯形-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