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光辉|地名“坝”的意义及其地理分布

史光辉|地名“坝”的意义及其地理分布

在分布上,表示“平原”及其引申义(片)的“坝”主要分布在西南官话,江淮官话有少量分布;表示“堤坝”及其引申义(山墙护壁、垒坝、筑坝)的“坝”则主要分布冀鲁官话和吴语。

这一分布特点,可以从各地含“坝”地名的比较中得到印证。例如,地名“坝湾”在18个城市都有分布,用于镇名、城市辖区名和村名。比较发现,内蒙古乌梁素海边的“坝湾”,是因地处拦海大坝的一个湾子而得名。湖南长沙市内有6个称“坝湾”的地名,都是指拦截水道形成的水域,“坝湾”就是储水最多,离拦水建筑物最近的水湾。云南省保山市有个行政村叫“坝湾”,该市地处横断山脉滇西纵谷南端,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坝区8.21%,山区占91.79%,而“坝湾”指的是坝区之间的相交和连接地带。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亦有下辖村叫“坝湾”,因地处平坦陆地的边缘和转角而得名。可以看出,西南地区地名中的“坝”是取其平原义,而其他地区的则都是取其“堤坝”义。

湘语有很多含“坝”的地名,这些“坝”基本都是“堤坝”及其引申义。例如湖南怀化市有坝万村、千工坝、洞庭坝、坝茶、坝马村、老寨坝、岩坝、印家坝、杉木坝等地名,其中“坝”皆指“水坝”,即拦水建筑物。衡阳市用“坝”作地名,意思都是指“河坝”,指修筑于河中的堤坝或其他拦水建筑。地处湘赣边界的浏阳市用“坝”作地名亦多取其“堤坝”之义,但同时引申为水域之义,例如地名“坝湾”在浏阳方言中是专指蓄水的湾湾,指通过拦截水道形成的储水最多、最深的水域,坝湾的形成与拦水建筑物密切相关。

胶辽官话如丹东市有盖坝、坝灰堡、坝岗、尾矿坝等地名,“坝”基本都用堤坝义,有的指用于过滤和拦截水流的建筑,亦与堤坝相关。又如潍坊有过坝、坝洼、坝沟、坝网等地名,这些地名中的“坝”基本都是指沿海修建的堤坝。

吴语如台州地名烟墩坝、浦坝、埔坝、坝后、坝下、坝岸、西洋坝、烟墩坝。杭州地名美女坝,是因美女山北部的钱塘江边,由南向北直入江中的丁字坝。转坝,古名新坝,是运河上筑起了一个拦水的堤坝。其他如善贤坝、皋亭坝、德胜坝以“坝”命名的地点,大多是在两条河之间修筑的拦河坝。

中原官话如青海西宁兴海县有个大河坝、湟中县有个坝沟门、乐都县有个坝口,这些“坝”都是指平地或平原,用于地名(李荣、张成材1994:36)。

客家话如广东惠州有稠树坝、吕屋坝、天福坝、马山坝、大园坝、车坝、枚坝、芒坝下、罗源坝等地名,用的都是“堤坝”义。而梅县话中“沙坝”指沙滩,用的是“平地”义的引申义。

从使用上看,“坝”在西南官话的地名中,主要使用“平原”义,少部分亦使用“堤坝”义;而其他方言的地名中,则主要使用“堤坝”义,且字形多作“壩”。

二 “坝”的意义源流及其与壩、垻、填的关系

“坝”在现代的汉语辞书《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等的收录中,都是作“壩”的简化字。《汉语大字典》“壩”字收录四个义项:①堰,拦截水流的建筑;②保护堤岸的水工建筑;③平地;④方言,沙滩,沙洲(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2010:540)。每个义项字形都可写作“坝”。根据各义项间的关系,“壩(坝)”的意义可归纳为两类:堤坝(义项①②)和平原(义项③④)。历史文献中表示平原义的还有一个“垻”字,表示堤坝义的还有一个“埧”,这些字存在怎样的源流关系呢?

先说“壩”和“垻”。考汉魏以来《说文》《玉篇》《篆隶万象名义》等传世字书,皆未收录“壩”和“垻”字,其他文献典籍亦未见其用例。但至迟到唐代时,表示平原、平川义的“垻”字就已经出现,以唐代写经为收字材料的《龙龛手镜·土部》收有:“垻,必嫁反,蜀人胃(谓字残误)平川为平垻。”(中华书局1985年版,页251)唐《颜鲁公文集》卷十三《鲜于氏离堆记》:“阆州之东百余里有县曰新政,新政之南数千步有山曰离堆……虚闻江声,徹见群象,人村、川垻若指诸掌。”[2]“川”即陆地,“平川”就是平坦的陆地(张相1954:805-806),故“垻”用指“平原”,《北史》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周室诸王·宇文贵》:“质字乾祐,以宪勋封河间郡王;賨字乾礼,中垻公。”(《二十四史全译·北史》第三册,页1704)《周书》卷十二《齐炀王宪》:“质字乾祐,初封安城公,后以宪勋,进封河间郡王;賨字乾礼,大将军、中垻公。”[3]而同一时期的文献中,尚未出现“壩”字。但在稍后的五代时期的文献中,就出现用作“垻”的异体的“壩”,《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七《列传第六十七·崔宁》:“一出茂州过文川及灌口,一出扶、文过方维、白垻。”又“赴援东川,出军自江油趣(趋)白垻”,这两处的“白垻”,《旧唐书》卷一九六下《列传第一四六下·吐蕃下》异文即作“白壩”[4],再检宋代文献,亦发现不少“垻”异体作“壩”者。“白垻(壩)”即古“白垻城”,位置在今广元市境内,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地势广平故名,因此这里的“垻”和“壩”都是“平原”之义。宋代的文献典籍中“平垻”字用例逐渐增多,如宋代四川眉山人史炤在《资治通鉴释文》中释“茅坝”一词曰:“平川为坝。”[5]《广韵》去声祃韵必驾切:“垻,蜀人谓平川为垻。”《宋本玉篇·土部》:“垻,必驾切,蜀人谓平川曰垻。”(页32)《集韵》去声祃韵必驾切:“平川谓之垻。”(页592)皆其例。黄庭坚《谢杨履道送银茄四首》之一:“君家水茄白银色,殊胜垻里紫彭亨。”其中“垻里”一词,今西南官话(如重庆梁平话)仍有使用,表示地势平坦的地方。而同时期的文献中,“壩”的主要意义则是“堤坝”,如《集韵》去声祃韵必驾切:“壩,障水堰也。”(页592)这里的“壩”最初只是一种低矮的挡水坝,后来泛指修筑于江河湖海及其岸边的各类水工建筑,即今之“堤坝”“水坝”。由宋至明的古籍文献,壩(堤坝)与垻(平地)基本各司其职,用义区别明显。如宋佚名《词林要韵》十三嘉华去声:“壩,障水堰。垻,平川。”《集韵》去声褥韵必驾切:“壩,堰也。垻,平川谓之垻。”《新修玉篇·土部》:“垻,必驾切,蜀人谓川曰垻。”朝鲜本《龙龛手镜·土部》正文亦收:“垻,音霸。蜀人谓平川为平垻。”而把“壩”放在新增字中:“壩,堰壩。”(页49)由此可以看出,“壩”的出现时间更晚,最初是作“垻(平原)”的异体,后来主要用作“堤坝”字。但到元明时期的字书里,对两个字的记录,又出现音义不别,互为异体的情况。如《六书故·土部谐声》:“垻,必驾切。《类篇》曰:坡也,又平川谓之坝,又必盖切。别作壩、䃻,埭也。”《字汇·土部》:“垻,必驾切,音霸,堰也。与埧字不同。”《正字通·土部》:“埧,必架切,音霸,障水堰。今谓堰埭曰垻。俗作壩,别作灞、䃻。”《佛教难字大字典》“垻”字下收录异体“壩”“䃻”(页55)。这反映出元明时期,“垻(平原)”与“壩(堤坝)”在字形上已经开始都写作“垻”了。现代方言如西南官话“垻(坝)”一般表平原,亦可表“堤坝”,方言用作“堤坝”时,字常作“壩”以示区别;其他方言,堤坝都作“壩”,而基本不写“垻”,正是对历史词汇状况的印证。

宋元以来的字书、韵书中,表示“堤坝”义的还有一个“埧”字,《广韵》去声遇韵其遇切:“埧,堤塘,其遇切。”《新修玉篇·土部》:“埧,其遇切,堤塘也。”《字汇·土部》:“埧,忌遇切,音具,堤塘。”这个“埧”字,我们怀疑是“垻”字形近之讹,查《龙龛手镜·土部》收:“埧,音具。是(堤字残误)塘也。”(页250)此字朝鲜本《龙龛手镜》形近误刻作“垻”(页48)。刻本“垻”亦常作“”,亦与“埧”形近。明清小说“垻”常俗讹作“埧”(曾良、陈敏2018:11)。李实《蜀语》:“平原曰垻。垻,从貝,音霸。与从具不同,从具,水堤也。”(黄仁寿、刘家和校注1990:8)可见当时蜀人就有将“埧”与“垻”混用,“埧”也读作“平垻”之“垻”。字书、韵书注“音具”者,当是从声符“具”俗读。

据此,“坝”等诸字的字际关系和字词关系大致是:(1)方言中的“壩”和“垻”,都可用指“堤坝”“坝堰”义。(2)“垻”用指“平原”从古至今主要见于古巴蜀方言中。(3)“垻”用作“平原”时曾经异体作“壩”和“䃻”;用作“堤坝”时又形近讹作“埧”。(4)今天的简化字“坝”对应的古代繁体其实是“垻”,因此现代汉语方言中“坝”具有平地、堤坝两个主要义项。

三 现代汉语方言中“坝”与“壩”的分布

(一)方言词汇的分布

现代汉语方言分别存在写“坝”和“壩”的情况,二者有着区别和联系,我们利用方言词典和方言调查资料,对43个方言点(李荣1994)使用“坝”与“壩”的情况作了分布考察,包括其字形和意义情况(见表1):

“坝/壩”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分布情况表[6] 表1

方言点

坝/壩

词汇情况

成都

+/+

坝:平原、沙洲。壩:堤坝。

崇明

-/+

大壩:堤坝。

丹阳

-/+

水壩:拦水建筑物。

东莞

-/+

水壩:拦水建筑物。

福州

-/+

壩:堤壩;拦水建筑物。

广州

-/-

贵阳

+/+

坝:量词,地;平原。壩:堤坝。

哈尔滨

-/+

壩:堤;拦水建筑物。

海口

-/+

壩:水壩。

杭州

-/+

壩:江河中拦水的建筑物。

济南

-/+

壩:巩固堤岸的建筑物;拦水建筑物。

绩溪

-/+

壩:拦水建筑物;巩固堤防的建筑物。

建瓯

-/-

金华

-/+

大壩:河中拦水建筑物。

雷州

-/-

黎川

-/+

壩:拦河修建的用来阻挡水流的建筑物。

柳州

-/+

水壩:江河中拦水的建筑物。

娄底

-/+

塘壩月,塘堤上的水口;田壩月,田埂上的水口。

洛阳

-/+

拦河壩:拦截河水的建筑物。

徐州

-/+

壩:河中拦水建筑物。

扬州

-/+

壩头:横在河中拦水建筑物。壩头子:横在小河沟中间人工堆积的拦水物。

银川

-/+

壩:河、渠、沟中拦水建筑物。

梅县

-/+

沙壩:沙滩(有平川义)。河壩:泛指河川;沙滩;河中拦水的建筑物。

牟平

-/+

壩:沿河或沿海防水的建筑物;河中拦水的建筑物。

南昌

-/-

南京

-/+

壩:江河中拦水的建筑物。塘壩:水塘边上的壩,比壩埂高。

南宁

-/+

水壩:拦水的建筑物(拦河壩)。堤壩:堤和坝的总称。

南通

+/-

用作地名。段家坝,在南通城区青年东路;灰堆坝,新坝、吉坝,例中地名因过去有坝而得名。与“壩”同。坝头:河中间用于拦水,又可以让人走的土坝:坝头、坝埂。

宁波

-/+

壩头:河中拦水的建筑物。

萍乡

-/+

陂壩:大的水壩;小型的的叫“壩”或“塘壩”,通称“水壩”。水壩:挡水建筑的通名。壩(仔):小的水壩;大型的叫“陂壩”,通称“水壩”。塘壩:塘堰,水塘挡水的壩。

厦门

-/-

上海

-/+

壩:拦水的建筑物;河工险要处巩固堤防的建筑物。

苏州

-/+

壩:拦水建筑物;金家坝,地名。

太原

-/+

壩堰儿:壩,拦水建筑物;河工险要处巩固堤防的建筑物。

万荣

-/-

温州

-/+

壩:拦水的建筑物。

乌鲁木齐

-/+

壩:河中拦水的建筑物;江河防水的建筑物;用于地名。壩子:给庄稼浇水时,为使较高的地方浇上水,而在地里临时用泥土筑起的埂子。涝壩:水塘。

武汉

-/+

壩:堤坡子,拦水建筑物。

西安

-/+

壩:拦水建筑物。

西宁

+/+

填:指平地或平原,用于地名。壩:拦水的建筑物。

忻州

-/+

壩堰:堤,沿河防水建筑物。河壩:拦水建筑物。

于都

-/+

沙壩:河堤下边的浅滩。沙壩土:指土质疏松不蓄水的沙土。堤壩:泛指防水、拦水的建筑物。

长沙

-/+

壩:拦水建筑物。

由上表可以看出:

(1)表示平坝义的“坝”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代表方言点是成都、贵阳。其他方言如江淮官话(江苏南通)、中原官话(青海西宁)和客家话(广东梅县)等方言亦有零星分布,但与西南地区用指山水间的平地不同,这些地方“坝”主要用指沿河、沿海的沙滩地形,例如客家话梅县“沙坝”即指沙滩,“河坝”指河川(谢永昌1994:92-94)。

(2)现代方言中,使用“坝”字的地区一般表示平原,有时亦可表示堤坝,且主要分布于西南官话,除成都、贵阳外,其他方言点如贵州绥阳等“坝”常见都有两个义项:①平坦、空旷的地势:田坝:河坝:院坝:太阳坝:月亮坝:坝子。②阻拦河水使水流集中或改道的水利工程(姚丽娟、占升平2012:104)。使用“埔”字的地区一般表示堤坝,与“坝”的区别比较明显。这是历史词汇“壩”和“坝”使用差异在现代方言中的保留。

(二)方言地名的分布

从地名层级看,用“坝”作地名主要见于我国的乡、镇、自然村中,县级以上含“坝”的地名比较少。如重庆市辖区沙坪坝,处于四川盆地东部,“坝”与“坪”均指地势平坦的区域: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有个辖区叫平坝,位于贵州省中部,因“地多平旷”而得名。这些地名中,“坝”都是“平地”之义,是反映当地地形地貌的地名用字。

我们对全国市、县及以下层级地区含“坝”的地名及其相应城市作了初步调查统计,发现(详表2):

含“坝”地名和城市数量调查统计表 表2

地名数量(个)

城市数量

代表地区

比例

1-10

132

天津、上海

56.4%

10-100

80

广州、深圳

34.1%

100-200

13

长沙、铜仁、苏州、汉中、南充、泸州、杭州、南通、巴中、台州、陇南、宜宾、广元

0.5%

200-300

6

赣州、绵阳、东莞、遵义、乐山、达州

0.3%

300以上

2

恩施、成都

0.1%

1千以上

1

重庆

0.05%

总计:8144

总计:234

关于表2的几点说明:

(1)我国有含“坝”地名的城市有234个,含“坝”地名总数有8144个,足见“坝”是一个使用非常广泛的地名用字。

(2)有100个以上含“坝”地名的城市共有22个,其中有14个属于西南官话区,占63.63%强。另外8个城市分属于湘语(长沙)、吴语(苏州、杭州、台州)、江淮官话(南通)、中原官话(陇南)、赣语(赣州)、粤语(东莞)等方言地区。这22个城市的含“坝”地名共计5359个,占地名总数的65.8%,是地名用字“坝”的主要分布区域。

(3)有300个以上含“坝”地名的城市有3个:恩施、成都和重庆,都属于西南官话区,其中重庆(含区县)含“坝”地名最多,共有1323个。

(4)第(2)(3)两组数据显示:“坝”在地名中的使用,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存在密切关系。具体而言,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长江与黄河沿岸、东南沿海地带。在使用上,西南地区“坝”多取平原义,用指当地山水间的平地地形;长江、黄河沿线及沿海地区则多取堤坝义,因这些地区多拦水建筑。

各省方言地名,以闽、浙、赣三省为例,“坝”是习用的拦水建筑类通名,各地使用频次都非常高,其中福建省共计337次、浙江省共计487次、江西省共计350次(刘皓2016:48)。三省表示山间平地类地名时,主要用岙、坳、地、此、塭、坞、坪、冲等字(刘皓2016:35),而基本不用“坝”字。

特殊情况,如湖北“坝”是与山地有关的通名用字,在湖北各级行政单位中总频次200多次(郑薇2016:13),这些含“坝”的地名,主要指山地或坡坎。用的是“坝”的古义。

综上所述,从词汇意义和地名使用的分布来看,现代汉语方言存在“坝”和“壩”的区别:“坝”既可表示平原,亦可表示堤坝,“平原”义主要分布于西南官话,江淮、中原官话和客家方言中有零星分布,引申指沙滩、沙洲,即水边或水中陆地。而“壩”只表示堤坝,且主要分布于西南官话以外地区,西南官话也有一些方言点堤坝字写作“壩”。

四 从地名“坝”看西南官话的历史层次

(一)早期文献记录与西南官话

从历史文献看,唐代以来巴蜀方言已常谓“平川曰坝”,《广韵》《集韵》《宋本玉篇》等字书、韵书皆有明确载录。这个词,明代四川遂宁人李实所著《蜀语》、清晚期贵州遵义学者郑珍《遵义府志·俗语》皆相承收录,姜亮夫(2002/1988:184)亦载录:“垻,按蜀言川西垻子,即此字。按昭人谓平地宽阔而又山水事物为四障者,其中平地,皆可曰填也。平地为填与堰埭为灞为同族语。”现代西南官话表示“平地”“平原”义时仍写作“坝”,可见唐宋以来,“平原曰坝”一直保存至现代方言。

崔荣昌(1996:63)认为:“平川曰坝,可以看作是巴蜀方言的原始层即巴语或蜀语的沉淀。”所谓“原始底层”一般是指后来没有进入官话方言的土著语或非汉语语言。而“坝(壩、垻)”很可能是某个古代通语词汇的方言变体,而非巴蜀土著语。并且在西南官话的形成历史中,这个“坝”一直没有消亡,而是留存在川、黔、滇等地的方言中,而且使用非常广泛,构词能力很强。前文所举,西南官话中“坝”的基本用法就有6种。与其他方言和普通话相区别,西南官话“坝”最显著的区别特征有两个:(1)主要用作“平原”义。最初是用以描述山水间的平原地形,后来常用于地名,指地势广平的地方、村落。(2)可作量词用,相当于“片”“地”。普通话中“平地”指小块平坦的陆地,与“平原”有面积大小之分,西南官话“坝坝”“平坝”与其相同;用作量词时,普通话常用“一地”,西南官话一般用“一坝”,意义相同。而这些用法、意义,在其他方言鲜少分布。

(二)方言常用词“坝”的比较分析

从一些方言常用词看,例如:

(1)河坝,西南官话一般是指沿河岸分布的成片陆地,如“他在河坝里砍甘蔗”,而其他方言一般是指在河中或河岸上修筑的水工建筑。

(2)院坝、地坝,西南官话是指庭院前的较宽的平地,用于晾晒稻谷等粮食作物,其他方言(如湘语)则指院落前地势较高的坡坎。

(3)田坝,西南官话泛指广平的田土,如“田坝里全是收谷子的人”。其他方言则指水田之间用于蓄水的埂子。

(4)水坝,西南官话是指成片的水域,如“娃儿都喜欢在水坝坝里耍水”,有时即指地上的一片或一滩水,如重庆梁平话:“好生(小心),这里有个水坝,莫踩到起了。”而其他方言“水坝”即拦截水流的堤坝。

(5)坟坝,西南官话一般指成片的坟地,如“晚上在坟坝里走,好嚇人啰”,“那里原来是一坨(一片)坟坝,挖不得”。而其他方言和普通话一般没有这样的用法。

从地名词汇的分布看,各地方言都会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等来使用地名用字,所处地形的不同往往决定用字的不同。西南地区多山地、丘陵,其间又有江河分布,故这里的方言一般把山水间所夹平地称为“坝”。而其他地区在表示类似地形时,一般使用通语词汇“坪”,或因各地方言不同使用坳、垇、乢、塭、坞、冲等其他词汇。少数方言中的“坝”也有“平坦陆地”的意思,如梅县客家话“沙坝”指“沙滩”,“河坝”指“河川”(谢永昌1994:92-94),也是根据当地多沙滩、河滩地形而使用的地名用字,与西南官话有所不同。

(三)“坝”在方言中的读音情况

《集韵》中“垻”有两个读音:一在去声祃韵必驾切,今音“bà ”,意义是平原、堤坝;一在去声泰韵博盖切,今音“bèi”,意义是斜坡。而“壩”只有去声祃韵必驾切一读,意义是堤坝。对应来看,“坝”的“bèi”音大概是受声符“贝”的影响;“坝”的“bà ”音则是因字形俗作“壩”,方言据声符“霸”俗读而形成。

这一历史语音情况,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所反映,在我们调查的43个方言点中:(1)西南官话“坝”“壩”均读“bà”,基本没有“bei”音类型。在成都(西南官话)、东莞(粤语)、福州(闽语)、贵阳(西南官话)、哈尔滨(北京官话)、海口(闽语)、杭州(吴语)、济南(冀鲁官话)、金华(吴语)、黎川(赣语)、柳州(西南官话)、洛阳(中原官话)、梅县(客家方言)、南京(吴语)、南宁(粤语)、萍乡(赣语)、太原(晋语)、乌鲁木齐(兰银官话)、武汉(江淮官话)、西安(中原官话)、西宁(中原官话)、忻州(晋语)、徐州(江淮官话)、扬州(江淮官话)、银川(兰银官话)、于都(赣语)、长沙(湘语)均音[pa],只是声调略有差异,显示出对古语词汇音义的保留。(2)只有崇明(吴语)、丹阳(吴语)、绩溪(吴语)、娄底(湘语)、南通(吴语)、宁波(吴语)、上海(吴语)、苏州(吴语)、温州(吴语)等方言点中读[po]音,声调有上声(动词:筑坝)和去声(名词:堤坝)两种类型,以吴语为主要分布区域。

可见,西南官话表示平原义的“坝”,与其他方言表示堤坝义的“壩”有着相同的语音源流,即如姜亮夫(2002/1988:184)所考:“壩,按《玉篇》又音霸,平川曰壩,与垻盖一音之变。”由此可见,方言中的“坝(壩)”都是基本都是受古音遗留或各地方言读音影响,而非受别区方言的干扰影响所致。

此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1)我们发现在方言分布上,“平原”义的“坝”主要分布于西南官话,在其他方言如中原官话(西宁)、客家方言(梅县)、江淮官话(南通)亦有零星分布,但就时间层次而言,这些方言的古代文献中我们没有发现比西南官话更早使用“坝”的用例。西宁方言如胡家坝村、车坝、下河坝、李子坝、回龙坝等地名中的“坝”基本都用的是“平原”义,与邻近的西南官话非常接近,可能正是受其影响。而南通、梅县等地方言含“坝”地名,一般是用作“沙滩”“沙洲”义,由当地地形所决定。由此可见,“平原曰坝”的使用范围可能已经扩大,不再局限于西南官话区。(2)在西南官话的边缘地带,许多方言点如柳州的地名中,大多没有使用“平原”义的“坝”,而基本使用“堤坝”义的“壩”,与其他方言保持一致,这大概说明西南官话中心区域“坝(平原)”的使用没有受到外区方言和移民的影响。

综合上述几种情况,西南官话“读音为bà,义为平原”的“坝”并非巴蜀语的原始底层,在意义使用和方言分布上,显示出西南官话与其他方言的区别,可以看作西南官话的一个特征词。

“坝”作为地名用字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主要用义是平原和堤坝。在历史文献中,表平原义字形作“垻”,表堤坝义字形作“壩”;现代汉语方言中,地名“坝”取平原义主要分布在西南官话区,用于描述山间平原地形;其他方言区则只取堤坝义,且多写作“壩”,用指各类水工建筑。其他方言区表示平原、平地义时,基本不用“坝”。地名“坝”的意义源流和地理分布可以证明,“平原”义的“坝”是西南官话的一个特征词。就历史层次而言,“平原曰坝”可能并非巴蜀原始底层,并有逐步扩散到西南官话以外方言的趋势。这一实际情况,从词汇的角度揭示了西南官话的来源与形成并非完全受别区方言和移民影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电脑为什么不能装xp系统,电脑装不了xp系统的解决方法
365bet提前结束投注

电脑为什么不能装xp系统,电脑装不了xp系统的解决方法

📅 08-13 ❤️ 147
手机找陪玩的app排行榜TOP10推荐
365bet网站地址

手机找陪玩的app排行榜TOP10推荐

📅 09-09 ❤️ 334
有一首歌是我们相遇网络里呀是什么歌 , 不管未来有多少烦恼,我们相识在网络是什么歌曲